第七十四章 科举-《明末求生记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张轩对方以智的能力大为惊叹。甚至专门将方以智的著作的拿来看。

    张轩在经史之上的造诣不深,但是他身边有造诣深的人,就比如翰林院中的人才,一个个都是饱读诗书,而且他们也一次又一次请张轩开经筵。也就是为皇帝讲学,教育皇帝。

    这一件事情看似很小,但

    是在士大夫看来却是极大的,凡是愿意开经筵的皇帝,在士大夫心中都是明君,最少愿意与士大夫沟通。

    张轩也知道,钱逆案大伤士林元气,不知道多少饱学之士,被配岭南。其中有没有冤枉的?当然有了,只是张轩明白,很多人也明白,对江南士绅,所罚非所罪。

    诡寄田亩,偷逃税款,等等事端,几乎谁都有,习以为常。张轩如果用这个罪名处罚他们,要么牵连更广,要么半途而废。

    眼睛里子不容沙子,作为一个人是不错,但是掌管日月,协理阴阳,就不成了。

    不管张轩再怎么打压江南士林,张轩也不得不承认一件事情,那就是江南的教育能力太强大了。即便张轩用钱逆案,将江南士子之中的成名之辈,全部给废了,不出二十年,他们就能再长出一茬来。

    纵然有些艰难,想来也不是什么问题。

    所以也要给天下士大夫一个态度,于是每月抽出一两天,听上几节课。而每一次听课,张轩就抽出读方以智书上的问题来问。时间一长,翰林院都传遍了,今上独重方学。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。

    张质能猜到也不是问题。不过,张质能由方以智想到,张轩想改革科举,却是他对张轩的了解了。

    “陛下。”张质说道:“八股取士多有弊端,但是陛下想将数学入正科,似乎也太大了一点。”

    “所以,我要一点一点的来。”张轩说道:“大兄也是看过,方以智丈量七府,朝廷多出数百万亩耕地,均分税负之后,朝廷多收百万石粮食,而民不加赋,这样的事情,如何不能推广到全国。”

    “但是方以智不过是一个人。他即便是有三头六臂,又能做多少事情。朕属意他回国子监为朕教出一批太学生,就如同明太祖用国子监生一般,丈量天下田亩。”

    “朕准备,在秋收之后,命方先生回京。”

    其实张轩这样的举动,大多是模仿明太祖。

    不管明代后期怎么糟糕,但是明太祖很多事情的本意却是不错的,比如均税,均徭。将朝廷的负担尽量平均分配,如此一来单个百姓的负担就减轻了不少,这是朱元璋,乃至终明一代都坚持理财思想。

    但是怎么想与怎么做,终究是有一差别的。

    朱元璋当初就大量使用国子监监生,甚至明前期很多国子监监生的前程不在科举出身之下。

    这也是张轩退而求其次的做法。
    第(2/3)页